查看原文
其他

【伴公汀】通过这三把尺子,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上海

周程祎 顾杰 伴公汀 2023-03-04

上海一直是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地、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地。新征程上,这座城市的使命,是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。

2023年,新的使命,标注新的坐标——

时间尺度上,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是新一届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局之年,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。把握时代坐标,方能找准切入点,以点带面加快实现突破。

空间尺度上,上海是中国的上海,也是世界的上海。这意味着,只有着眼“四个放在”,在内在功能、底层逻辑等方面对标国际、接轨国际、引领国际,才能持续提升自身能级,参与深层次全球竞争。

价值尺度上,更要明确现代化绝不只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。当今上海,不是西方超大城市发展之路的翻版,而是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新路。

这条路并非坦途,有许多全新课题需要探索,有许多瓶颈问题需要破解。而其最为重要的抓手,正是在每一项国家战略的承接、落地中,体现开路先锋的担当与胸怀。

直面压力,勇闯未来之路

今年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10周年,也是提出“改革开放排头兵、创新发展先行者”的第十个年头。多年来,上海把服从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头等大事,大力推进首创性改革、引领性开放、开拓性创新,不断取得新突破。

浦东就是一个绝佳的观察样本。从瞄准“一业一证”改革为经营主体松绑,到推动形成与城市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固废处理模式,再到优化“揭榜挂帅”机制……自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“授权”之后,上海先后制定颁布15部浦东新区法规,逐步建立完善与支持浦东大胆试、大胆闯、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。

在临港新片区,制度创新成果不断落地。到今天,《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》分解出的78项任务已完成90%,特殊支持政策80项任务基本完成,累计发布210余份政策文件,形成典型创新案例63个,全面系统集成改革创新的成效逐步显现。

从这些实践来看,上海承载的多项国家重大战略,其核心使命是以自身为牵引,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攻坚克难。这些攻坚克难的最大意义,在于持续为国家探寻新路、闯出新路。

改革,是在不断回答一个个时代之问的过程中前进的。不回避问题,直面挑战与阻力,是开路先锋应有的使命担当,也是国家赋予上海更多改革自主权和先行先试任务时的殷殷期许——在“无人区”探索新路,在“深水区”破浪前行;在国家需要时,全力做好那些非做不可、非上海做不可的事;在风浪考验中,代表中国发出坚定清醒、自信自强的声音。

比如,上海承担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以来,地方实践为全国改革探路先行,很大程度上纾解了群众“看病贵”问题。但改革的复杂性,决定了没有一劳永逸的可能。改革不止步,就像相关负责人所说,“集采就像一把钥匙,虽然不能打开所有医改的难关,但作为突破口,可以使其他问题显现出来,然后逐一解决”。

再比如,长期以来,我国行政交界处的地区经济发展普遍比较落后,也就是所谓的“三不管地带”。但沪苏浙三地交界处,却创造了三年GDP年均增长7.4%的“奇迹”。这得益于一体化为示范区发展注入的强劲动力。有学者指出,未来长三角应该在人口和土地资源如何畅通流动方面继续努力,进一步促进跨省都市圈的一体化建设。一个月前,国务院正式批复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,这是国务院批复的我国首个跨省域法定国土空间规划,恰好回应了外界对一体化建设的期待,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愈加清晰,动能不断增强。

锻造实力,劲吹开放之风

古代世界航海贸易中有一种常见现象,比如泉州的货物运到广州,广州的货物运到马六甲,马六甲的货物运到波斯湾,波斯湾的货物再运到非洲东海岸,就像阶梯一样,一级一级向前传递,这就叫作“梯航万国”。

“梯航万国”象征的是一种在不断开放中走向世界的进取精神。这种精神流变至今,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。

《世界开放报告2022》显示,尽管世界开放处于震荡下行区间,但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对外开放,开放指数逆势上行。在“背靠长江水,面向太平洋,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”的上海,与开放有关的画面更是随处可见——

去年11月,在水下沉眠150多年后,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出水。藤壶满布的桅杆、泥沙堆积的横隔板,诉说着昔日上海港的繁华。今年2月,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科技大楼向窗外望去,一侧是即将出坞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,另一侧是正在忙碌作业的大型集装箱船,拼接出充满韵律的全球贸易图谱。

今昔互鉴,一个个鲜活的实例证明,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,必定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开路先锋。作为“排头兵、先行者”,上海要始终以开放为最大优势,通过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带动全国高水平对外开放。

如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?强化制度型开放引领、强化重点区域对外开放的示范带动、强化总部型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集聚是关键。

过去一年多时间里,聚焦更高水平的“边境内开放”,浦东不断寻求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规则建立和制度突破,先后引导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券商、首批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等首创性外资项目落户;国内首单外资班轮船“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”业务、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业务落地实施;此外还发布了全国首个船供服务地方标准。

就在一周前,大虹桥-中欧企业跨国交流合作平台正式成立,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又添一座“桥梁”。米其林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叶菲表示,新平台的成立,将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政府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导向,“在任何一个区域里企业想长期坚定进行投资,一定要掌握这些方向”。

老朋友信任不减,新朋友信心更足,这正源于上海更高水平的开放制度供给。扩大开放优势,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,上海迎来新一轮的动力再造——2022年,上海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239.56亿美元,可比增长0.4%,规模创历史新高。通过实施“利用外资筑基引强”行动,今年上海力争实际使用外资240亿美元左右,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、外资研发中心25家。

靶向发力,深谋当下之实

对上海而言,能否真正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,归根究底还是取决于当下的实践。

春寒料峭,上海一批批重大项目已经火热开工,各地重大工程建设开足马力。其中,“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”让人联想起当年的上海光源。十多年来,正是借助后者,我国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,逐步缩短与先进国家光子科学领域的差距。事实上,就在2009年上海光源竣工之初,上海已经在思考如何部署下一代光源,这才有了如今的关键性工程。

“排头兵、先行者”能够立时代之潮头,靠的从来不是“临门一脚”,而是更为系统、更富前瞻性针对性的决策过程。这既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,也要求从战略全局上谋划问题、从长远眼光思考问题、从整体思路上把握问题。

去年,上海进一步健全了包含50项市场监管领域不予处罚事项的“免罚”清单制度,获得经营主体好评。这是市场监管部门通过20余次走访、座谈后推出的举措。也正是在这样直奔一线、深入现场的调查研究中,真问题才浮现出来,成为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。

“创业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。”一位创业孵化园区负责人曾这样感慨。同样地,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。

有时候,答案本身就蕴藏在问题中。比如新能源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产业,上海虽然新能源禀赋匮乏,但智能制造水平较高,所以还是可以通过加快布局,在“双碳”赛道上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

找准裉节问题,才能靶向发力。经历了“极其特殊、极不平凡”的2022年,上海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,离不开精准有效的稳经济政策支撑。今年1月底,上海发布《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》,又推出十项行动、32条政策措施,以更大力度助力企业发展,以更实举措扩大需求强化供给,以更高水平夯实支撑保障。

全面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、社保缓缴政策、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……这些援企稳岗措施从短期看会使政府减收增支,却换来社会、企业、劳动者长期的信心,可以说是赢得了“大盘”。

在实践的底层逻辑上,还是需要坚持长期主义,以实干构筑起确定性和可预期性,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扎实成效,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篇章。


伴读公事、伴君行事。
 

伴公汀是一个时政记者部落。我们拥有一批熟识的官员、基层公务员和专家朋友。从时事政情、政策发布,到公务人员关心的话题和爱好,都可能写进我们给你的“伴公汀专报”。


搜索微信公众号“伴公汀”,或加微信号“jiefangshizheng”就能找到我们。欢迎关注,欢迎转发,欢迎点赞,欢迎吐槽,更期待你的参与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